IM体育 新华社福州12月21日电(记者吴剑锋)12月20日,中沙古雷乙烯项目首台大型设备乙烯塔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建设进入设备安装全面加速的新阶段。 乙烯塔是中沙古雷乙烯项目龙头乙烯装置的核心设备之一,塔高95米,直径6.4米,设备净重近900吨,于2024年11月18日顺利运达乙烯装置现场,开始保温、劳动保护和附塔管道的安装等工作,是首台抵达项目现场的大型超限设备。 本次吊装选用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主吊,500吨履带吊车溜尾辅吊递送,总吊装重量约1150吨,采用“单主机抬吊、辅吊递送法”实现塔起灯亮吊装就位。 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位于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古雷石化基地,总投资约448亿元人民币,由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合资建设。项目建设最高可达年产180万吨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装置,具有经济效益好、高端产品多、能耗排放低、装置规模大、下游带动强等特点。产品将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人工智能、智能手机、医疗、汽车、新材料等领域,满足市场对高端石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IM体育新华社西安12月17日电 题:又有新进展!寒冬里感受陕西高铁建设热潮 新华社记者张斌、林胜概 秦巴山区,清晨的气温已跌破零摄氏度。陕西省镇安县,西康高铁建设正酣。远处,塔吊工人在百米高空熟练地开展吊装作业;近处,工人们绑扎钢筋、配合默契。 不久前,西康高铁首座站房镇安西站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们热度不减。”中铁建设集团西康站房项目镇安西站技术负责人郝江坤说,“通过合理安排工期、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我们比原计划提前19天完成任务。” 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西康高铁镇安西站。新华社记者林胜概 摄 穿越秦巴山区的西康高铁全长约17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通车后,西安至安康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约3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西康高铁镇安西站站房一侧,一条隧道已显雏形。负责施工的中铁十一局西康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郭建亭说:“秦巴山区地质复杂,施工中我们面临岩溶、涌水、软弱地质坍塌等诸多风险和挑战,但随着新的施工工艺不断应用,我们不但攻克了难关,项目建设还不断提速。” 近期,从秦巴山区到黄土高原,“又有新进展”的消息不断从高铁建设现场传来:西康高铁首条万米隧道贯通;西延高铁西安枢纽联络线跨大西高铁连续钢箱梁成功转体;西十高铁商洛西站封顶…… 由中铁一局承建的西延高铁西安枢纽联络线跨大西高铁连续钢箱梁成功转体。(受访者供图) 陕西富平,长达29.19公里的西延高铁富平特大桥是这条高铁全线最长的桥梁。不久前,富平特大桥跨咸铜铁路门式墩钢梁顺利架设完成。 “因为施工时需要封锁营业线,我们每次施工的时间都必须控制在240分钟以内,钢梁吊装作业要在天窗时间内完成,钢梁吊装对接精准度要达到毫米级。”中铁四局负责施工的副总工程师杨洪说,“尽管难度很大、风险很高,但是我们提前做好了高空作业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全程控制好定位精度,各项工序衔接比较好。” 高铁线路不断延伸、高铁版图加快拓展。一条条高铁,见证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奋斗之姿,也为沿线乡村开启了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看着“每过一阵就有一个新样子”的高铁站,今年60岁的当地村民李军辉满满期盼:“以前骑摩托车走村道,后来买了车走高速,等高铁修通后,我们就能更加方便地坐上高铁出门,相信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游玩。” 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西十高铁商
IM体育最近,曾在吉林文化圈流传甚广的一部历史随笔《先生向北》再度引发阅读热潮。 《先生向北》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全国顶尖的自然科学家、艺术家、文化大家,踏雪而来,建设东北的故事。先生们聚拢东北,为黑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氛。 这些先生中的许多人,当时就住在长春市东中华路上。 也许是机缘巧合,工作单位也坐落在这条路上。这使得作为后辈的我们,跨越时空,和先生们有了更多的交集。 (一) 东中华路长不过千米,中间被南北向的同志街分成两段,人民公园、杏花村、牡丹园和文化广场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环抱着这条街道,着实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地方。“北上”先生之一、已故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曾说,长春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点节点就是年轻时没有留在北京,回到长春,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生命。 上世纪30年代,长春就形成了“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的规划特色。东中华路上的十几栋二层建筑,就是这种“小别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吉林大学的教师宿舍坐落于此。 春天是东中华路最美的时节,杏花点点,杨柳依依。印象中东中华路的柳树总比其他地方绿得更早,花也开得更盛。也许,这便是因了先生们的缘故,使得这里的花草也能得风气之先。 大约五六年前的一个春天,东中华路北侧的墙上,突然多了许多浮雕,都是新中国科教、文化界的顶尖人物。出于职业敏感,我们去采访牡丹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她们说,在一次偶然的户籍调查中,发现这里曾大师云集,于是便请人制作了这些浮雕。 公木先生的遗孀吴翔、佟冬先生的女儿佟多人、吴式枢先生的女儿吴姚睿……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位位先生的音容笑貌日益清晰,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那位长相憨厚朴实的先生是长征路上唯一的教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成仿吾;那位家里盘着小火炕,见到孩子们总是笑着点头的冯先生,是“京派文学”的鼻祖、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之一废名(冯文炳);那位多才多艺、会打篮球、会拉风琴的年轻教授是日后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他们中有延安时期的老革命,有民国时期的大知识分子,还有留洋回来的大教授……不管什么样的背景和经历,他们满腔赤诚,为了建设新中国,一路向北。 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剧照。该剧讲述了以匡亚明、唐敖庆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一路向北、扎根东北,为吉林大学事业发展夯基垒台的故事。 (二) 那时缺吃少穿